曾学龙,男,教授,1952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樟树市人,198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4年获中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曾学龙教授先后任江西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园艺系党总支副书记,江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文社科系党总支书记等职。1997年调入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社科部副主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曾教授先后评为江西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广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担任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主任。
2014年3月19日,在践行学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报告会上,曾学龙教授在阶梯一教室,以“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报告。3月26日,曾学龙教授组织学院9个班级200多名学生和邀请来自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100多名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素质拓展课。
为此,品牌中心对曾学龙教授进行了访谈,以下为谈话内容(品牌中心简称品,曾学龙教授简称曾):
品:许多人都说思想政治课不好教,你却把思想政治课教了一辈子,有着30多年的教龄,被评为“省高校优秀思想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高校优秀‘两课’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你是怎样看待思想政治课的?
曾:思政课我觉得它确实是不太好教,但是思政课如果真正教得好的话,能够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给人精神的这样一种课程。但是这个课呢,说它难上确实是难上,对老师的要求也较高,关键还是看老师怎么样去教。
品:您在育人思想实践中提出了“三实三心三事”的法则, 有什么样的内涵?
曾:“三实三心三事”其实指的是——为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学业要扎实(三实),要有自信心、责任心、奉献心(三心),肯干事,能干事,善干事(三事)。这个法则是在以我从自己多年以来的教学心得,结合了学生当中的成功例子,汲取经验得出来的。
特别是“三心”,作为民办高校,相对于一本高校的学生来说,我们的学生的自信心相对要弱一些,所以学生要真正成长的话呢,一定要有自信心,要增强自信,一个人要走向社会的话,没有责任心是不行,如果没有责任心,别人怎么相信你,怎么对你做事放心,最后就是要有奉献心,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没有这些东西,学生是得不到发展的。
品:最近省教育厅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作为民办高校教师,作为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学部的教师,思政部又是怎样开展活动,参与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来?
曾:我理解群众教育路线活动是怎么样去强化党的宗旨,还有群众路线问题重点还是怎么样在实践之中开展群众工作。所以我们的学校安排是这样的一方面是参加积极学习,另一方面是强调自学,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之中结合工作来促进工作的发展。
品:您在教学不断探讨,不断创新,2013年,由思政部举办了第一届礼仪大赛,充分把教学第二课题与实践结合起来,今年思想部把9个班级组织在一起进行“创新拓展”,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又如何创新?
曾:这个决定既是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关于学生的成长方面,十八大特别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作为高职学生,缺少的是培养素质的主动性。因此,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是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而素质拓展活动就是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活动,在参与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被游戏所吸引,能够开动脑筋,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效果明显。我觉得这就是这个活动的创新意义。而且我们这个活动借助了本科院校的力量,属于一种协同育人的方式,这也是一个创新。
品:在教学之外,您还不断进行课题与科研工作,你们开展一些课题研究,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思政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
曾: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分不开的,一个老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必须是要通过认真研究、理解课题,而科研也是要在实践中找科研,这样的来的认识才深刻,老师如果对课题没有深刻的认识,那又怎么样去打动听课的学生呢?教研科研与教学是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