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加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作者:    来源:通识教育中心    摄影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4-16    

(广科大新闻网讯)4月11日至13日,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本届年会以“艺术、人文与科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吸引了全国百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通识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时代使命。我校高度重视此次盛会,由董汝萍副校长带领通识教育中心8名教师代表参会,积极学习交流,为学校通识教育发展汲取新思路、新方法。

1新

高峰论坛,共探通识教育前沿

4月12日上午,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开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致开幕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会执行主席李猛作2024年度联盟工作报告。他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全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成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清晰的规划与展望,为与会者提供了宏观的视野与思考框架。

在“教育家论坛”研讨环节,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联盟秘书长甘阳携手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四位专家学者围绕当代通识教育的核心命题展开深度对话。他们聚焦于当前通识教育领域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人文学科当下的定位与发展等前沿问题,各抒己见,为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与启示。

228715215e3a494d4b61fd588bbfb1c

专家论道,点亮通识教育智慧

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以《生长者的根》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深刻阐述了艺术的独特价值。他认为,艺术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艺的培养,更是一种关乎人的感性和品性的性灵之学。在当今时代,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通识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则聚焦于AI时代下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和艺术教育的挑战。他提出“具身性”和“个人性”是当下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必须坚守人文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表达,避免被技术异化。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以《艺术教育与研究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题进行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美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课程内容涵盖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鉴赏、艺术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构建了完整的学生艺术教育学习路径。这一经验分享为我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闭幕分享,共筑通识教育未来

4 月 13 日上午,大会闭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教授主持。中国美术学院牟森教授以《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家庭编年史课程实践报告》为题,分享了他建设了十余年的通识课程“家庭编年史”。牟森教授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家庭、家族、家乡的连接、连续、连绵,深入思考家庭变迁演化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实践范例。

家乡新

清华大学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扬教授重点分析了不同教育空间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他指出,通过改变教育空间的场域,如桌子形状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变教师授课和研讨的内容,从而提升教育效果。这一观点为教育空间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通识教育的实践维度。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凌云教师则重点讲解了人工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变革提供的社会“智力”基础。他认为,能力涌现不可逆,人机协作将成为社会新常态。他详细分享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学AI原理、学AI工具到与AI共成长,提出了“一种框架,三种 AI”的发展进阶模式,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建筑2

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主任李行德教授深入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的消能作用。他指出,人的表达、阅读和写作具有复杂性,但人工智能在书面语对记忆、书法能力、汉字辨认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消能影响。因此,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应当保持理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削弱人的基本素养。

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教授则从《通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认为通识教育为终身学习的生命价值奠定了基础。他强调,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人生体验、感悟人生真谛,更好地理解以成长为导向的人生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AI

终身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甘阳作大会总结报告。他回顾了本次大会以“艺术、人文与科学”为主题,旨在唤起与会者对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价值的再思考。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提出要教会学生或公众善用技术,为其创造“闲暇”时间,让他们能够深入体验、感受人文艺术赋予人的美好意义,以完整的人的姿态去面向未来的生活。

本次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年会为与会代表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分享。我校参会教师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参会获益良多。与会教师将系统梳理年会所汲取的前沿理念、优秀实践与创新模式,并将其有机融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中,切实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8


来源:通识教育中心,撰文:王玥,编辑:熊诗雪,审核:唐燕儿、林延军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所有: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本科)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
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电话:020-87410788(校办)
建议反馈:
ppzx@gzkjxy.net
网站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