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骄平教授开展了一场题为“《周易》的象数义理及应用”的讲座。讲座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周易》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实际应用,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文化盛宴,彰显出这部古老文献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深远影响力。
讲座开始,胡教授介绍了“八卦的起源”,阐释了八卦作为《周易》基础的重要性。他指出,八卦不仅是《周易》的核心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随后,胡教授详细讲解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由来”,揭示了这两种八卦体系的不同排列顺序及其所代表的宇宙规律和哲学思想。先天八卦强调的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本规律,而后天八卦则与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具体现象相联系,体现了阴阳的流转和变化。
胡教授还对“六十四卦卦序”进行了重点解读,他指出六十四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象数信息,还蕴含了古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体现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和对因果律的探索。《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序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古人通过卦象、卦名、卦义的综合分析,解释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涉及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对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观念。
感性思维体现在象征和隐喻,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对道德和伦理的探寻。每个卦象都有其特定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这些意象和象征意义往往与自然现象、人类情感和社会行为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对世界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每一卦及各爻又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仅是理性的推演,也是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感性体悟。
通过胡教授对卦序的解读,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了解到许多词语的来源。
讲座的高潮部分是胡教授现场演示的“时辰筮经”预测方法。他通过实际操作,向听众展示了如何利用《周易》的原理进行预测,这种古老的预测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实践价值。
胡骄平教授的讲座不仅增进了听众对《周易》的了解,也提升了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讲座,同学们得以一窥《周易》的深邃内涵,感受这部经典文献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的智慧光芒。
来源:通识教育中心,撰文:王玥,审核:唐燕儿、林延军